邮箱: @ 密码:
>> 每月人物
和衷共济 山高水长
——记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主委庞达
发布日期:2017-08-19 来源: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题记:

手术室里的情,世间难见。

这里有病人对医生全然的交付,有医务人员全神贯注、分秒必争,与病魔毫不退让的角力;这里有生死一瞬的屏息以待,有脉搏重新搏动时的砰然惊喜。

手术室里的苦,不可想象。

这里没有诗情画意,所有的软弱清高、所有临风洒泪对月长嘘在此全部多余;这里有的是残破的躯体、切除的组织,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拼尽资源的抢救可能瞬间归零,生离死别是这里的常态。

 

庞达,1988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学业后,就成为肿瘤外科医生,至今已近30寒暑。但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且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离开手术台。他每年做的手术稳居全院第一、全国第三。

他在肿瘤医治领域,将医疗科学和管理科学融合,形成癌症临床经验积累、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基因组学防癌的工作模式,搭建起治癌、抗癌“生命线”;他兼任九三学社黑龙江省主任委员和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之职,将医疗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会贯通,以外科医生特有的视角,寻找让社会这个有机体更加健康的切入点。在他心目中,一个党派的生命力就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在多党合作机制下参政议政的不竭动力,也是支持一个参政党省级组织良性发展、持续成长的力量之源。

在庞达的事业追求中,坚定的信念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更是甘愿做出的承诺和行动。

浮云与原则

不管是个人强大和组织强大,必备的条件是拥有坚不可摧的原则。

不恋浮名是庞达的原则之一, 即便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最美医生”评选,他也是力荐其他医生。他认为,这些对我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么多医务工作者,付出的努力不比我少,能力也都很强,尤其年轻医生,给予奖励和肯定能让他们走得更远。因此在“最美医生”的颁奖仪式上,他是惟一没有到场的获奖者,领奖和后续巡讲,都由学生一并代劳,而他在颁奖当天6:00就开始手术的征程。

为什么他那么忙呢?翻开他的履历,我们会清晰的知道,他都在做什么,他的时间都去哪了。

作为肿瘤科医生,他每年做上千例手术、接待万名门诊病人,多种乳腺癌和胃癌根治手术全程被录制成教材在全国发行,获得“卫生部中国医师奖”、“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德艺双馨省级名医”荣誉,是黑龙江“最美医生”。

作为医学专家和“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主持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5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5项,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8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260,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带出博士、硕士研究生90余人,目前都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

作为学术组织成员,他担任国家抗癌协会常委、乳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实用肿瘤学杂志》主编、《中华肿瘤杂志》编委、《癌变,畸变,突变》编委、《中国肿瘤临床》编委、《中国癌症杂志》编委、《Breast Cancer》海外编委、《乳腺病学》编委、《国际免疫杂志》编委等;

作为医疗行业行政领导,他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现任哈医大中俄肿瘤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乳腺癌防治中心主任、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作为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主任委员,多项议案提案被国家和立法机构采纳。

作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任伊始便实施全面管理提升,5个月后督导选拔的课题取得全国社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成果3项,中标省级课题4项。

这些集于一身的多彩履历让人“惊艳”不已,而庞达本人,却认为自己经历单纯,用他的话来说,主要是从医,然后根据需要做了些该做的事。

医学成就的取得,是艰辛的跋涉,需要创造性的设想、需要对人体细微的把握、需要千百次模拟实验,还需要手术室所有成员妙到毫巅的配合执行,才能有所积累。倘若,他沉于俗世的利益,会有许多人难以想象的金钱;倘若,他爱惜自己的“羽毛”,他的荣誉证书会多得几间屋子都装不下;倘若,他喜欢大学时候就已有造诣的音乐、艺术,他的生活会充满艺术气息。现在,包括整个肿瘤学科的受益者都应该庆幸,在庞达那里没有这些,才有凝聚出沉甸甸的成就。

庞达也不认为自己是大家心目中的天才、“学霸”,反到认为自己是在笨鸟先飞的基础上有所舍弃,把精力凝聚在一处,做了些实实在在的事。而荣誉没什么意义,面对病人亮出再多证书病也不会好。

庞达像忠于信仰一样,忠于“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仁心、仁爱、仁术”的从医准则,他深知普通人怀疑自己可能罹患癌症时,内心的惊恐无措;他深知贫困的人四处求告凑来偿还不起的医药费,还不知道能否保住命的惶惑;他深知人在可预知生命时间里舍不下骨肉至亲的撕心之痛;他深知每一位善良内向的母亲在医生面前展开衣襟的苦涩无奈。

这位肿瘤学专家,视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特的鲁多医生墓志铭为原则:“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庞达认为医生天职是救死扶伤,用最少的代价提供治疗,除此之外要更多帮助、安慰病人,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痛苦,不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这才是医生的本分。

病人的痛苦,他萦怀于心,感同身受,帮他们解除痛苦,就是庞达从医的初心。坚定不移的初心,让他每天早上6:00开始接诊,一天门诊量超过80人;坚定不移的初心,让他一天最多做过15台手术,晚上还要修改学生的论文,每名学生都接到过他凌晨2、3点发来的论文修改邮件;坚定不移的初心,让他在成为九三学社主任委员和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的时候,每周还有4天坚守医疗一线,大量手术安排在周六周日;坚定不移的初心,让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成为常态,让他心无旁骛坚守手术台,还要抬头放眼远方更高的山峰……

不争与启盛

夫风雅有正变,唯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竞争”的声浪。良性竞争能够引领发展,但肯定要付出更多沉没成本,受形势所逼可能使用不良手段,因此,庞达还有一个“不争”原则。

庞达医科大学毕业时,肿瘤病人还很少见,但他对医学的特殊理解,使得他考入我国著名肿瘤学专家丁立教授门下,主攻肿瘤医学。很多人认为其他学科应该出路更广,但庞达的“不争”原则,使他坚定沿着抗癌、治癌的医学之路越走越远。

庞达说,不仅仅荣誉不争,我什么都不争——为此他说到做到。

早在1991年,庞达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针对胃癌术后淋巴结复发、转移规律,为胃癌手术提供更深入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开展胃癌根治IV手术解剖学及临床实践,使胃癌手术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庞达与张岂凡教授合作完成手术过程被录制为胃癌手术标准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国发行。这些成果奠定了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在胃癌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2000年庞达破格晋升为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成为英国高威大学医学院外科高级访问学者。

2006年医院实行专业化分科,原来宏观的腹外科细分为数个科室,大家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而庞达静静地等到最后,只剩下乳腺科没有人去,他淡定地把所有关于胃癌治疗的资料、成果、数据一丝不苟交接后,带着4名医生、8名护士领着7个病人进入只有40张床位的病区,开始筚路蓝缕组建黑龙江省首家乳腺外科。

这一幕,没有悲壮,但很崇高。当时庞达已经是医院副院长,完全可以留在他开创全国第一的胃癌领域。可他认为,我是领导,不能和大家争,而且,大家都不去的地方,就是医院最薄弱的,那恰好为我提供了努力方向。

庞达从头学习乳腺癌手术,一点一滴积累,到2009年,弹指一挥间,庞达带领的团队已经扩大到乳腺外科4个病区,成立黑龙江省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建立了国内规模较大的乳腺癌标本库,拥有博导、硕导数十名,床位300张,每年乳腺癌手术3000余例(其中,庞达自己完成1000余例),病人年龄跨度从14岁到92岁。通过对进展期乳腺癌手术规范化研究、保乳手术、新辅助化疗、前哨淋巴活检手术、乳腺癌I期成型术、乳腺肿瘤微创手术等国际新技术临床实践、以及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早期乳腺癌普查,使乳腺癌诊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承办的哈尔滨乳腺癌高峰论坛蜚声国内外,吸引美国、欧洲和港台等地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2013年提出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基因组学研究及临床转化应用计划,庞达主导完成国内第一例乳腺癌患者基因测序。这些,终将载入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的历史,载入黑龙江乳腺癌治疗的历史。

短短10年,庞达从乳腺癌医治拓荒人,之后成为医院扩建的建设者之一,这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恰恰是对不争与启盛的最好诠释。

无为与责任

承担责任,才能卓越。

庞达从医,是母亲的愿望,所以高考志愿就报考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临床专业。

他自诩曾是有点贪玩的孩子,大学期间的成绩虽然都在前三甲,但还不是传统意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学生。他爱好广泛,音乐、运动、艺术都有涉猎。研究生师从丁立教授,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从来没有批评过人,对所有人都是春风化雨般地温暖和耐心。

老师大爱无声的教诲,将庞达骨子里的勤奋和专注全面激发。不管每天面对多少患者、多少台手术,以及千头万绪的社会职务、行政职务和科研任务,他的态度始终保持温和、耐心。这份恒心和毅力,得益于老师的身教。

作为医院领导和博导,庞达有责任带好队伍、带好学生,对此,他采取无为的身教。

他将病人当作亲人对待,引领院风。庞达之所以每天早上6点甚至更早出诊,就是想办法让远道而来的病人,早些看病早些做检查,待下午结果出来,就可以制定治疗方案,病人或直接住院、或症状良性、或拿着方案拿着药回去治疗,都可以坐晚上的车回家,减轻病人及家属在外吃住的经济负担。

他保持对患者和颜爱语,从第一名到第八十名都不会变化,友善源自换位思考。对患者,无论其富贵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百姓,他都是一样的笑容、一样的语气、一样的严谨认真。他的真诚是发自心底的,因为在他看来,患者在踏进肿瘤医院的那一刻,心里便承受着巨大压力,惶恐、忐忑,为医者如果再板着脸抑或表现出些许不耐烦,都会造成心理难以抹去的阴影。他始终教育属下,患者及其家属把信任托付与你,你就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他在诊前和诊中甚至很少喝水,为的是少跑卫生间,以免病人心慌:怎么到我这里医生停下喝水呢,怎么还出去了?为患者考虑得如此细致体贴,没有一个为患者真心服务的境界是难以做到的。

无法想象,这样一位尽心尽责的医学博士兼博士生导师,他的专家号是10元钱,相比较北京、上海动辄几百元,乃至西北偏远省份的 “贵号难求”,这10元可真是充满良心的“白菜价”。庞达笑着说:这有什么,医生就是看病的,我还给很多没挂号的病人看病呢!什么都不说就等在手术室门口,或者说刚下火车,或者说不会挂号,能不给看病么?很多时候还得加急看病,有的病人以为进了医院就能看病,看了就能回家呢,也没带医药费,但回去车票倒是买好了,进了医院也不挂号排队,就躲在人群里,说不定什么时候进来和你说,再不看病就赶不上车了。甚至有在外面认出你,拦着要看病,也一样得看”。

有的患者没钱手术,他到护士长那里放下捐款,说一句“组织捐款吧,这是我的。”然后就进入手术室。

血库告急,手术无法进行,护士长接到庞达电话:“先把献血表给我拿来,我在外面,马上回去!”回来后就挽起衣袖,其他医护人员就踊跃起来,血库很快充盈。有网络谣言文章说什么医生从来不献血,因为眼底毛细血管突然失血会引起黄斑病变,实际上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不止一次献血,庞达不同时期的献血照片就是铁证,而且庞达以医学专家的名义保证,身体条件允许的献血是有很多益处的。

不收红包是庞达的原则。他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因此多一项工作,就是在手术后退还红包或存到病人住院费账户,这是怕当面拒绝病人产生心理负担。庞达说,在我们乳腺科,绝对没有收红包的现象,什么时候这方面的检查,我们都不需要提前做准备。

“红包”问题,在庞达这里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他认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病人在住院时已经缴费了,医生有相应的工资福利,额外收红包,就是贪腐,就是耻辱,小红包会砸出道德底线的大缺口,就会越来越贪、胆子越来越大。所以庞达对下属的要求,尤如老母亲对他的教诲。

带学生,庞达不仅仅教授知识,引领他们的发展方向,更关注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价值观形成。老师坚守“任何能力都抵不过道德缺陷”的原则,学生对“不贪”的底线就守得特别紧,庞达因此坚信,“他们以后都会比我强,他们的成就肯定超过我!”

庞达并不是忙工作就顾此失彼的人,他的情义几乎普遍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每天早上5点出门亲手给患糖尿病的母亲打胰岛素,是风雨不误的事情。母亲生病住进他所在医院的ICU病房,每次手术间隙,他都跑过去,常常是母亲盼着他的时候,他在手术台上,他匆匆赶来时,母亲已等不及睡着了,他只能亲亲母亲的手,掖掖母亲的被角,摸摸母亲的头发,再恋恋不舍奔向手术台。学生的实验室热,他搬去家里的电扇,遇到学术和思想难题,他和学生并肩端着盒饭,谈笑间问题云开雾散。和至亲好友、学生聚会,他的歌声堪比歌唱家,大学时的功底可见一斑。

见过庞达的人,会觉得喧哗的世界在此静下来了,病人喜爱他的和气、耐心和丰富的理解力,说看到庞教授高大威仪的身躯就放心下来,病人说庞教授神情端严、睿智,充满让人不再害怕的强大气场。确实,许多被癌症吓得惊恐无措的病人看到他就能平静下来,理性渐渐回归。他笑言:“大家说我是“妇女之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源自内心的纯净、强大和自制,外化出来带给病人的无声安慰”。

治已病与治未病

“预防?那多少钱?哦,太贵了,我不需要,我没有病。”

“大夫!大夫!这病花多少钱都无所谓!只要能保住命,倾家荡产都行!”

这是当今中国普遍的就医现状,预防大于治疗是医学真理,但庞达在临床上看到太多的病人,有的托着肿胀得随时爆裂的器官来了,穿刺引流或活检都可能引发致命大出血,有的半推半就捂着溃疡发臭的组织来了,这种拖到最后实在忍不下去才来就医,实在既让人心痛也让人痛心。

基因组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一个活跃而重要的前沿领域。所有肿瘤的发生都能追溯到获得性体细胞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包括关键性的肿瘤相关基因功能改变。了解乳腺癌发生的过程中关键性突变对于临床进一步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乳腺癌都至关重要,然而突变的发现最准确方法,要靠基因的测序对比。2007年10月成立的国际癌症基因计划协作组(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 ),提出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Project),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对临床和社会有重要影响的50种肿瘤进行基因组学研究,为临床判断相应肿瘤类型的预后并制定治疗策略,为发展新的癌症治疗手段奠定基础。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肿瘤基因组研究正在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并获得了初步成果。

此时我国基因测序方面却尚未起步,庞达带领科研团队提出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基因组学研究及临床转化应用,完成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一例乳腺癌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而且通过测序发展了很多有意义的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的基因组改变,如单核苷酸变异、插入、缺失、拷贝数改变、易位和其他染色体重排等。这些改变依托黑龙江省乳腺癌肿瘤标本库进行下一步验证研究,现已收集不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和对照着外周血约各3000例,乳腺癌组织(包括匹配的近端癌旁组织和远端癌旁组织)和对照正常组织各约1500例;其中包含近200例具有遗传倾向性乳腺癌患者,及其未患病通报的相应标本。除标本收集外,黑龙江省乳腺癌肿瘤标本库还大量整合临床病例资料,以大数据的形式记忆分类统计、分析,标本库的内容日趋多元,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撑。

庞达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基因组学差距,很快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相信通过这些研究基础,一定会发现对于我国乳腺癌诊治方面有重要价值的分子靶标,并且开发出有意义的治疗药物,为我国乳腺癌防治做出贡献。

民主与科学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庞达参加过成百上千次论坛,印象最深的,是充溢着人文色彩的九三学社中央组织的科学座谈会,座谈会学术氛围让他无比神往。主讲的人神采飞扬,参与的人激情勃发,互相提问、互相讨论,灵感迸发如风暴浸润每个人的身心。

庞达对科技研发情有独钟,2010年6月起他就在黑龙江肿瘤医院分管科研,致力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科研条件。仅仅一年时间,医院科研经费由不足百万元争取到275万元,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4项增加到13项, SCI收录文章从空白达到57篇。任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以来,所里引入4名博士和十余名硕士,中标课题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专利均创历史新高,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中试基地。

庞达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研基础仍然薄弱,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如磁石般吸引了他,老一辈九三人科学报国的精神就是他的理想。自2002年6月担任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副主委以来,他协助主委主持全面工作,深入基层调研,撰写的《黑龙江省生活垃圾处置利用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基地发展管理条例》被省人大作为立法议案。为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提交《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几点建议》《关于在黑龙江建立农村医疗市场的建议》等,受到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14年,庞达向九三学社中央提交《关于调整两癌筛查项目的建议》和《关于加强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采购和管理的建议》,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高度评价,并以九三学社中央名义报送国务院。

庞达认为,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百姓享受到普遍服务。

网络强国的国家策略使这想法得以落地。依托大数据智能平台,集合最权威、最新医学知识、病例、病状,人们登陆平台输入身体症状、体检数据或医学问题,平台就能提供初步的健康报告,告知身体状况和健康风险,提供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身体指标(如体重、血压、血糖)的方法,或建议就某一症状看专科医生,从根本上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庞达担任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后,针对四平八稳、缺乏生机的院风,举办学院60年庆典,召集在职、离退休人员联谊会,畅想发展前景,提振士气,实施全面管理提升,对接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优秀课题、教案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学院组织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宣讲团赴黑龙江省各地市,宣讲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积极行动。

庞达认为,不管什么党派,做人的品行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原则上超出底线越高越好,尤其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非不清、荣辱不辨、美丑不分就会突破道德底线。如果经不住各种诱惑,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就会突破法纪底线。他说,做人的底线就是一条警戒线、一道分水岭,突破了,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和资本,就会受到法纪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2016年3月,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届中调整,庞达当选为主委;2017年6月,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八届一次全会上,他再次当选为主委。作作为省级组织的主委,庞达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急党和政府之所急,建百姓企盼之言,尽赤子忠心之责,锁定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目标,乃是我们不能推托的神圣职责。要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能辜负全省社员的信任。(高香雪   张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