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 密码:
>> 历史回眸 >> 资料文库
建桥支援抗战炸桥阻断敌兵
——父亲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的抗战故事
发布日期:2015-09-15 来源:人民政协网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钱塘江大桥是我的父亲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大桥。它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缅怀这段历史,对父亲建桥炸桥、抗击日寇的英雄行为感到无比崇敬。

受命建造钱塘江大桥

1934年,父亲受命建造钱塘江大桥。

当时日寇已侵占我国东北,觊觎华北乃至全中国。在战事随时可能爆发的情况下,父亲一方面要考虑建桥过程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桥梁遭受破坏后如何迅速恢复的措施。为此,在建桥方案中,确定正桥各孔跨径必须一律,若遭遇破坏时,可移靠岸边迅速修复,采用浮运安装法,浮运机具妥当保管,以便桥梁被毁修理时得以迅速进行,等等。可见当时日寇的侵略已对大桥的设计建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父亲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历经磨难,大桥渐成。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枪声。同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第二天日军飞机空袭上海南京,并轰炸了钱塘江大桥工地。那天,父亲和总工程师罗英在距水面30米深的6号桥墩沉箱气室内攻坚作业,忽然电灯全灭了,四周一片黑暗。大家都感到紧张,因为一旦断电,气压下降,江水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幸亏当时空压司机坚守岗位,把电动空压机及时调整为内燃空压机,才使大家免于葬身江底。

自此之后,日机经常来“光顾”。父亲带领大家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日夜赶工。他后来在《钱塘江建桥回忆》中写道:“当‘八·一三’上海抗战开始时,江中正桥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两孔钢梁,无法安装。然而燎原战火,则已迫在眉睫,整个大桥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所有建桥员工,同仇敌忾,表示一定要使大桥早日通车,为抗战作出贡献。奋斗结果,大桥在一个半月的极短时间内居然通车了。”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在国难时刻建成,铁路桥面正式开通。伴随着汽笛的长鸣,一列列满载军需物资的列车呼啸驶过钱塘江大桥支援前线。小型战斗机都用火车运到杭州笕桥机场,大大加强了抗击日寇的力量。11月5日,日军登陆金山卫,上海遭受两面夹击。三天后,上海失守,杭嘉湖等地的难民越来越多地涌入杭州,等待过江,而当时有限的轮渡根本无法承受。幸好,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公路面开通,当天即有10多万难民从大桥上通过。

在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的89天时间里,运送军队、弹药、物资的列车日夜不停地从桥上通过,最多一天机车达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投资;撤退百姓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达百万之众,使杭州很快变为一座空城,避免了第二个南京惨案的发生。

炸桥挥泪断通途

通过钱塘江大桥撤退的人群中没人能想到,在这一座救命的大桥下面,其实已埋好了1040公斤随时可以起爆的炸药。

原来,在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院的丁教官奉军方命令,要求父亲协助军方在11月17日炸毁钱塘江大桥,以阻断日军。尽管父亲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并且在2号桥墩内预先做好了一个可以放置炸药的空洞,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还是像有无数把尖刀戳着他的心。看着潮水般的逃难百姓和源源不断的撤退车辆,他希望尽可能延缓炸桥时间,减少损失。为此,他提出了“先放好炸药布好线,待兵临城下再点火起爆”的方案。经与浙江省政府及南京方面协调而获准。

在研究炸桥方案时,负责炸桥的丁教官提出炸断5孔钢梁。父亲说,只炸断钢梁,敌人很快就可以修复,必须炸毁一个桥墩,才能彻底破坏。他向丁教官建议炸毁最难修复的、预先已留有放炸药之洞的南2号桥墩,并将钱塘江大桥的相关致命点一一给丁教官标出。按照父亲的方案,丁教官和他的士兵们在桥上埋放了炸药,布下了100多根引线。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当最后一批难民涌过桥后,已隐约可见有敌骑来到对岸桥头。父亲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就像一个母亲不得不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望着凝聚了自己梦想与追求、智慧与汗水的钱塘江大桥,父亲如五内俱焚,万箭穿心。他眼一闭,手一挥,断然下达了起爆的命令。“轰”的一声巨响,横跨钱塘江的巨龙断裂了,江上腾起了一团巨大的烟雾。泪水顺着父亲的眼角淌了下来。他转过身来到桌前,愤然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这时,他想到了罗英在建桥时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桥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按五行说独缺“火”字)。如今“火”来了,没想到却是断送钱塘江桥的战火。想至此,他挥笔写下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不复原桥不丈夫

钱塘江桥被炸后,父亲带领桥工处的同事将建桥的图纸、电影胶片等各种资料进行整理,装了14箱。此后他带着这14箱资料辗转数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着它们。

有一次,他住的地方遭到敌机轰炸,房屋中弹起火,他带领工作人员冲入火海,抢出了那14箱资料。他坚信,钱塘江大桥总有一天能修复,这14箱资料一定能派上用场。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签字投降。1946年春天,父亲带领桥工处的工作人员和精心保护下来的14箱资料,回到了战后的杭州,开始了钱塘江桥的修复工作。

1953年6月,钱塘江大桥终于完全修复。这座经历了抗战烽火考验的大桥又以壮美的雄姿矗立在钱塘江上,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英雄桥,它展示的父亲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抗击侵略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茅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