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 密码:
>> 德赛论坛
2017‵“立秋”有点“早”
发布日期:2017-08-02 来源:九三学社四川省委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年年说“立秋”,年年都要精算细查其时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一般来说,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即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虽则2017年的夏天高温的热浪一波接着一波的来,但我们通过万年历日期计算,即可清晰知悉;2017年“立秋”,公历为是年8月7日15:39:58,农历为是年六月(小)十六【即阴历:农历丁酉年 丁未月 丙寅日(闰六月十六)】。此较之2018年立秋时间的8月7日 21:30:34和2019年立秋时间的8月8日 03:12:57,即可谓是“早立秋”。

于是,就有人问:这“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何在?

于是,就有人回答;若是早上立秋,这天气就比较凉爽;若是傍晚立秋,这天气就比较燥热。

真是这样的吗?错!为何错?因为,每年立秋之时,并非有什么早上与晚上之别,亦并非“早立秋”即“早上立秋”,“晚立秋”即“晚上立秋”。此可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相关民间谚语为证:如“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可见,古代谚语中提到的“早立秋”、“晚立秋”应该指的是农历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也就是说,节气表示了天气现象,直接关系到农时。而且,由于每一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时间是固定的,而阳历又是按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制定的,因而立秋在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的正确性,即应该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然而,仅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得比较大的,甚至有的时候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说,对“早立秋”和“晚立秋”,我们不能仅凭字面来理解,而是要深透琢磨其意的。

气象专家认为,影响天气的主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下垫面情况及人类活动等。故此,“立秋”时刻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例如,早就有气象专家做过这样的验证:从1990年至1999年的立秋情况来看,这10年中有5年是“早立秋”,5年是“晚立秋”。而气象资料则显示,这10年中有9年立秋后的平均气温却超过了常年的平均值。于是,有关专家即测定:由于“立秋”多在阴历六、七月之交,故其在阴历六月为早、阴历七月为晚。

故此,考量“凉热”的时间段即应是阴历七月。因为,这与我国古代的历法有关。由于我国古代是根据天干地支来纪月的,因而节气即成为了月份的起止点。而“立秋”对应申月的开始,即一年中的第七个月。此外,由于“立秋”多出现于阴历六、七月之交,所以人们就通过“立秋”的早晚来比较阴历七月凉、热之关系。于是,民间就有了“立秋之日凉风至”之说。而根据中国古典历书文献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此则谓:秋天乃收敛之季节,“立秋”即预示夏天将去,秋天将临。故“立秋”又称之为“交秋”,即寓意此时虽暑气难消,且有“秋老虎”之余威,但其总趋势却是天气逐渐变凉变爽起来。而值得一提的是,“立秋”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农谚亦曰:“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即立秋日若听雷声,冬季农作物即将歉收;立秋日若天晴气朗,必定可迎风调之雨顺,不仅可无忧农事之旱涝,且可坐等丰收之悦。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据史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而每到此日,历代封建帝王们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立秋日亦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之备战季节。

深究“立秋”之意,则有“要”、“寓”、“祭”、“俗”之析——

“立秋”之“要”,即体现在养生古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中。该典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此即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即应知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律。要想延年益寿,即应顺循之。

“立秋”之“寓”,即跃现于诗人的佳作里。如(唐)白居易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之友——“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立秋日曲江忆元九》),此其于长安念元稹;“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立秋夕有怀梦得》)此其怀思刘禹锡;“萧飒凉风与衰,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此其叹己年老日衰,友亲渐离,故生惆怅之意。

又如(晚唐)令狐楚云《立秋日》:“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再如(宋)刘翰《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落阶梧叶月明中。”又如(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再如(唐)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立秋”之“祭”,即体现在立秋节(亦称七月节)之中。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

“立秋”之“俗”,即体现在历代民间风俗之里。如明、宋时期,既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之风俗,亦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之风俗(见明承宋俗《临安岁时记》)。清代在立秋节这天,即有“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之俗。而民国以来,在我国当时的广袤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在我国历代民俗中,既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之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之俗。

由上述可见,“立秋”首先是一个农历上的时间概念。而在剧作家眼里,“立秋”即如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其《秋词》里所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那样,不仅关联着封建王朝的历史兴衰,而且寓意着的国运衰微。如当大型历史话剧《立秋》近年首次面向公众激情上演时,当“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之经典台词在舞台上响起时,全场观众即刻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显然,这掌声不仅是为《立秋》的“立秋”而幥,更是通过讲述曾经辉煌一时的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的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最终由盛而衰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富甲天下傲视四海数百年的晋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且深刻揭示的“勤奋、敬业、谨慎、诚信”之中国最早商业经营理念,以及生动展示的“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之祖传祖训,在当代的中国,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真可谓;2017‵“立秋”有点“早”,即“早”(找)出了这多趣闻、趣事、趋意……来哈!(翟峰)